返回列表
重要资讯

和周围人搞好关系的第一步:少说话

以前我总觉得只有能说会道,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,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
但前阵子看到哈佛大学的一项社交调查,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。

调查结果显示,超过七成的人对寡言少语的朋友更为信赖。

话说得越多,往往得罪的人也就越多;懂得适时缄口的人,反而能收获好的人缘。

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
和周围人搞好关系的第一步,就是“少说话”。

01

咽下诉苦欲

作家三毛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。

曾有段时间,她身体很差,诸事不顺。

心情很糟的她,常常跟身边的人诉苦。

一开始,大家都很热情,耐心听她抱怨,还不时安慰她。

可时间久了,她发现,只要自己一开口,他们的表情就开始变得很微妙,随即找个由头就匆匆离开了。

直到一天,她无意中听到他们在背后议论:天天哭丧着个脸,看见她都倒胃口。

那一刻,三毛如遭雷击。

生活中,很多人总喜欢逢人就诉苦,想以此获得慰藉。

却不知,过度暴露自己的伤口,不但不会带来安慰,还会招致嫌弃。

没有人甘愿做你的情绪垃圾桶,日复一日吸收你的负能量。

每个人自己的事情都已经应接不暇了,哪还有精力去消化你的痛苦。

你的频繁抱怨,只会让大家倍感压力,快速逃离。

正如心理学家约翰·戈特曼所说,在人际关系中,负面互动如果过于频繁,会破坏彼此之间的情感连接,降低关系的质量。

负面情绪就像瘟疫,令人避之不及。

有人问过美食家蔡澜一个问题: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人?

他不假思索道:消极之人,那种长吁短叹,不积极改善生活还到处卖惨的消极主义者。

所以,不要把自己活成祥林嫂,到处诉说你的不幸。

管住嘴巴,咽下委屈,一个人默默消化、悄悄努力,才是成年人该有的姿态。

当你不四处散发负能量时,别人才愿意向你靠拢。

02

戒掉炫耀欲

丘吉尔说过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:“炫耀是需要观众的,而炫耀恰恰让我们失去观众。”

妄图通过卖弄优越感来赢得大家的赞美和认可,结果只会让你离身边人越来越远。

自媒体作家@谢婷婷讲过一个故事。

她有一个朋友,前段时间为公司签下一大单,因此升职加薪。

自此每每同事聚会,他都会滔滔不绝地讲自己是如何拿下项目,到手是多么大一笔奖金,以及他现在是多么被领导器重。

话里话外都是自己多么优秀,谁都不如他。

看着大家都在羡慕恭维他,他得意极了。

可渐渐地,他发现大家聚会不再喊他,公司有重要项目,也没有人愿意跟他一组。

对此,大家阴阳怪气解释道,你这么厉害,肯定不需要我们啊。

结果,年底考核不达标,他再次被打回原形。

刘墉在《你不可不知的人性》一书中写道:炫耀式分享,是人际关系的隐形杀手。

你不经意间的炫耀,唤起的往往不是赞美,而是心理失衡。

要知道,恨你有、笑你无,嫌你穷、怕你富,才是人性真相。

所以,你在同事面前显摆,结果只会被排挤;你在亲戚面前招摇,得到的只会是别人的眼热。

你在朋友面前炫耀,在他们听来就是变相地贬低,而在陌生人面前吹嘘,就是在为自己树敌。

秀优越,不仅不会让你收获好人缘,只会让你成为孤家寡人。

诚如稻盛和夫所说:如果你想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,那就不要跟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。

劳谦虚己,则附之者众;骄慢倨傲,则去之者多。

少说炫耀的话,低调内敛,和光同尘,关系才能细水长流。

03

克制反驳欲

在一档综艺节目中,李雪琴对大学生选专业提出建议:没有热门的专业,就选热爱的。

嘉宾许天奇立马跳出来反对:还是得选热门的。

李雪琴解释道:我是说没有热门专业可选的情况下,尽量选择热爱的。

许天奇仍不依不饶:那也不能选热爱的,而要选喜欢的。

此言一出,现场一片尴尬,所有人都清楚他说的“喜欢”和李雪琴说的“热爱”明明就是一个意思。

你的身边,是否也有这么一种人,不管你说什么,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。

他们伶牙俐齿、刚愎自用,总觉得自己的见解更高明独到、胜你一筹。

哪怕你们的观点明明一致,他也会强词夺理,力证自己的与众不同。

在他的认知里,压根就不论对错、不讲道理,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。

跟这种人相处,光想想就令人窒息,更何谈长久相处。

微博上就曾有一个热门话题:最令人讨厌的说话方式是哪一种?

答案毫无悬念,“反驳型人格”高票当选。

逞口舌之利,并不会让别人高看你一眼,反而是在为自己的人际关系掘墓。

政治家富兰克林,年轻时有一副好口才,因此特别喜欢争辩。

每次和朋友聚会,他都会把对方怼得哑口无言才罢休。

他全然不顾朋友们的感受,还为此得意洋洋。直到朋友一个个离开,他才幡然醒悟。

为此他感慨道:“你辩论、反驳,或许你会得到胜利,可那胜利是短暂、空虚的……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。”

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处处怼自己的人,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杠精共处一室。

言语上的常胜将军,只会是人际关系的输家。如果你想收获好人缘,那就收起你的高姿态,克制你的反驳欲。

04

智者善止语

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至理名言:上天赐予我们两只耳朵、两只眼睛,但只赋予我们一张嘴巴,目的就是为了多听、多看而少说。

少说,是一种涵养,更是一种智慧。

它不仅能让你避免言多有失,更重要的是,它能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、被尊重,被需要。

而这恰恰是一段良好关系的开启。

你知道吗?民国时期,清华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“校长荒”。

其原因是清华的师生自我意识非常强,只要他们不喜欢,校长都会被赶下台。

就这样,一连赶走了三任校长,无人敢接。

直到梅贻琦的出现。

他不仅打破了僵局,还成了校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,被誉为“清华永远的校长”。

与前面几任校长的高谈阔论截然不同,他一向沉默寡言。

就职演讲上,满腹经纶的他没有长篇大论,没有标榜自己,而仅凭一句话打动了大家。

他说,真正的大学不在于有多少大楼,而在于有多少大师。

每逢校务会议,他也总是找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,只是静听,很少发言。

看到教授们的茶杯里没水了,他会起身亲自续水。

对待学生,他更是温润如水,虚怀若谷。

不管谁给他提意见,他从不急于辩解,而是耐心倾听,然后微笑称“吾从众”,让人如沐春风。

大家皆被他折服,尊称他“寡言真君子”。

以前,我们总以为靠语言能拉近关系,但其实真正能打动人心的,是一种安静的力量。

比喋喋不休更让人舒服的,是那份不动声色的涵养;比能言善辩更让人折服的,是那份海纳百川的襟怀。

寡言少语,从来不意味着愚钝笨拙,而是源于踏实与稳重。

三缄其口,也从来不代表冷漠无情,而是懂得尊重与谦逊。

万言万当,不如一默。

少说话,多做事,少张扬,多倾听,你会发现生活中会少很多敌人,多很多朋友。

国学大师曾仕强说:你讲得越多,人际关系就越坏。

管住嘴,不仅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,更是给别人留一份尊重。

终有一天,你会发现,真正能赢得大家认可的,并不是那个话最多的人,而是眼里有他人、心里能装着别人的人。

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,靠的是心,而不是嘴。

当你学会用“倾听”替代“倾诉”,用“谦虚”代替“吹嘘”,用“肯定”替代“否定”,你的人缘自然会越来越好。

点个赞吧,与朋友们共勉。

发布于:安徽